由于無意中在電視臺瞥到一眼《北平無戰事》,便被緊湊的情節,文藝的質感所吸引,遂上網從頭欣賞。現如今,要是誰還沒看過《北平無戰事》,出門跟人聊天,是不是都會覺得沒有談資?
個人認為,該劇有兩點明顯的特色的確優于大部分的同類型國產劇。
第一點,戲劇沖突,真實還原細節質感。
故事的絕大部分發生于1948年10月前的這3個月間,53集的篇幅,戲劇沖突激烈迸發于一夜般,完成了豐滿復雜的人物刻畫、錯綜復雜的情節架構,還有濃郁又風情的、以史為鑒的歷史風味。作為群像劇,《北平無戰事》的人物故事線索,邏輯思維精妙到纖毫畢現,又無比龐大。初看時實在是讓我這樣看慣了平實易懂國產劇的普通觀眾頓覺太過燒腦。
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漸漸發覺編劇對劇本的掌控力和歷史的通曉著實令人驚嘆。一件貪腐案,一場反腐巨變,政治的角力,金融的精細,時代的詩意與殘酷,通通游刃有余,七年雕琢功力全顯。有政治上明暗交織的博弈,有國民黨內部少壯派和貪腐陳舊實力的斡旋,有民國時期學生們的西洋做派與開放思潮下的古風,也有君子之交與家國大愛,更有小家千絲萬縷的兒女柔情……應有盡有,條條脈脈舒展纏繞,宛如一盤大棋。
然而,于我一個普通觀劇者而言,故事開始的鏡頭和音質便有電影質感。特寫多而穩,聲畫剪輯也非常用心,尤其崔中石在茶樓里聽《月圓花好》眼神飄渺,歌聲悠遠飄忽,伴隨歌聲,以鏡頭語言營造出回憶的觀感。然而當后期劇情發展,鏡頭對準被抓被打的師生,配的則是《荷塘月色》的誦讀與凄幽的哼鳴,光這兩點就超越了一般電視劇平鋪直敘的類型化語言,更能把觀眾帶入情境。這樣的無言敘述,不勝枚舉。更有諸如槍響,蟬鳴,花前月下,或激烈,或清幽,或溫婉,配合演員的表演與鏡頭的長短,成就了該劇的鏡頭語言。
此外,精雕細琢還展現在各種細節上。大到北大清華,筧橋機場、方家洋房的取景,小到何其滄敲論文給司徒雷登的打字機、保密局王蒲忱劃的火柴盒。據演員和編劇介紹,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電影廠留存的年代貨。作為女觀眾,則最愛看劇中各種不同的制服,飛行大隊、警察、軍官、保密局的特務;銀行職員的西裝、學者的長衫、女子的旗袍,各有韻味。
第二點,人物特色鮮明,靡靡柔情,詩意濃郁。
劇中方步亭的夫人是程派青衣,嗓音唱腔及登樣確有程派的風韻。崔中石的妻子葉碧玉是上海小囡,便絮絮叨叨吳儂軟語。國府經濟顧問何其滄念的是“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這樣的風骨。追求信仰卻游離于國共之間的青年學者梁經綸是幽幽念著“古老的夜晚和遠方的音樂是永恒的,但那不屬于我”,餓著肚子的流亡學生是集體背誦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我看來,那樣的年代正是如此的情志,三言兩語,情懷盡露。臺詞及配樂亦均是情境得宜,一字一句,言之有味。千人千面,千角千相。
正是因為每個演員都演得好,導演拍得好,加之編劇的用心,觀眾才會這樣買賬。就連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建豐同志”也紅了,記者采訪后得知原來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主持與配音吳凌云。同樣地,劇本給每一位表演者預留了充足的發揮空間,鏡頭也不急著掠過,演員們的表演如滔滔江水,痛快地淹沒了看劇的人。這樣的編導演的陣容和力度,于當下的快餐經濟,眼球經濟而言,真真是難能可貴。所以,要看懂《北平無戰事》需要的不只是智商,更是情商,要聽懂那些話外音,明白那些說一半藏一半的意味。
《北平無戰事》也帶動了好多小熱潮,比如串聯全劇、柔柔軟軟的《月圓花好》,文藝青年大愛的文藝臺詞,民國時期的歷史舊聞,方方面面的渲染,產生了一般淺薄的影視產品無法產生的漣漪效應。
正如我在另一份報紙上看到的評論所言,明月照人,唯歷史與情懷不可辜負。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2016@江蘇匯鴻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050360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