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昆山之前,我從網上了解到此次交易會將開設智能制造展區,聯想《中國制造2025》這份重要的指標性文件,我想智能制造板塊應大有可觀。
現場看確實如此:川崎機器人展位一臺轎車外殼在輪軌上前后移動,五六個高矮不等的機器人靈活自如地進行焊接操作;西門子現場設立工業4.0實驗室,提供面向工廠的透明化解決方案;日本電產展示系列機器人核心工作運轉過程;博世展示一套人機協作智能系統,同時在宣傳冊上推出工業4.0的概念。G館和E館有很多我說不出名字的制造商和智能機器設備,時間倉促之下,我只能是走馬觀花。
離開了校園的期刊閱覽室,我就很少關注科技、制造方面的前沿信息,雖然還是很喜歡科漫、未來世界大暢想之類的電影和動畫,但從大局角度來說我所知為零。于是迫不及待翻閱了工業4.0的相關概念。
工業4.0是從德國引入的概念,以區分于前面三次的工業革命,指的是利用信息物理系統,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數據信息化、智慧化、形成有效的網絡,信息共享和交流,最終達到快速、有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這種概念在任何一個網絡百科上都可以輕易查到。我從各種渠道搜查關于工業4.0的資料,按自己的想法簡單粗暴地肢解了這個概念,大概還免不了門外漢的寒酸感。
技術的發展雖然可能達到各種云端運用甚至跨界打擊的地步,目前能夠廣泛認可的還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這兩個方面。客戶將相關參數輸入客戶端選型軟件,軟件自動進行匹配,客戶確認結果后選擇下單,數據被廠家采集后將需求發給供應商,貨到后將信息序列傳輸到智能生產線進行生產。隨后商品信息自動反饋給物流,物流公司選擇合適的發貨方式。客戶拿到的商品是一種智能化產品,作為數據采集端把商品及環境信息反饋給制造商進行用戶管理,能夠自覺有效地提供商品全生命周期的維護。未來人需要更廣闊的視野、更復合的知識結構、善于學習新技術和新理念,用來創新、規劃、監督和協調機器的運作,成為更具創新性的工程人才。
工業4.0首先要做的是智能制造,將供應商和制造商聯合起來,將生產原材料和生產設備聯合起來,設計智能生產設備、用透明化解決方案打造智能工廠、做智能化產品。然后才談服務,解決了核心技術問題,才有各種衍生的優化方案。等它改造了企業、改變了未來的人,也許就有更多的全產業鏈智能服務水到渠成。國內首先關心的也是制造層面,大家談得更多的是工業4.0用于制造,它和智能制造、“兩化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所企盼的其實是相似的愿景。將批量的生產改為更加彈性的自動化生產,將更多的人工經驗納入數據分析,制造更加靠近市場,潔凈的智慧型工廠首當其沖。
西門子提供的透明化解決方案,將制造環節數字化,然后進行大數據分析,查看工作狀態和各環節積壓情況,及時調整,對生產問題溯源,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和人員調配。這個過程考驗的不只是數據集成分析能力,還有一項關鍵的信息采集技術。
我不知道西門子采用什么方法,但中錦公司鴻祺廠的服裝管理系統正好使用了RFID射頻識別技術,它可以記錄定制信息并進行無線通訊。安裝了傳感器的智能設備,能夠收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幫助車間管理者進行決策。雖然目前鴻祺廠的應用還達不到智能設備的地步,數據分析也還需要人工進行決策和協調,但這無疑是跨越性的、有前瞻性的一步。成功運用之后,能更加快速地進行小批量生產,而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將變得更加智能,進一步提供生產解決方案。
從交易會上各種引進技術和合作企業的形式來看,目前工業4.0服務制造的內部環境并不成熟,長期以來形成的產能配置和市場環境已造成轉型的瓶頸,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難上加難;國內行業之間存在嚴格壁壘,信息自由化程度不高,跨界整合的前景不容樂觀,但再大的山繞過去也還是路。
綠色、智能、數字、精確,未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世界或許顯得純凈而冰冷,技術在某種角度滿足了人的物欲和懶癌。我想總有個角落會允許人文的存在,就像閱讀器和電子書泛濫的市場,人們還是保留紙質閱讀的愛好;輸入法、電子文檔和電子繪圖的普及,人們依然不放下書寫和手繪的熱情;商品普及的年代,人們依然欣賞手工的美好。我們大可以更包容地歡迎新世界的到來,也可以不放棄自己動手的種種愉悅。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Copyright2016@江蘇匯鴻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05036067號